译文
故乡园子里的小路旁已经开出了菊花,一夜之间白霜从天而降落在花上。
有多少远在他方为客的未归人啊,只能借着篱笆看看秋天的景色。
注释
故园:古旧的林苑,也借指故乡。
三径:借指归隐者的家园。
幽丛:幽幽的花丛,这里指菊花。
玄霜:这里指霜。
篱落:即篱笆。柳宗元《田家》篱落隔烟火,农谈四邻夕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篇,不饰以繁复的意象,而是呈现出一派清新淡雅之风,诗意直白而不失深邃。诗人巧妙地以菊花自喻,运用了传统诗词中“香草美人”的笔法,赋予了菊花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。
诗的首联便轻轻勾勒了故园里菊花悄然绽放的画面,它们并非炫耀张扬,而是以一份淡然的姿态,静静地吐露芬芳。颔联更是巧妙地描绘出菊花那仿佛一夜间经霜而落的美丽景象,如同自天而降的仙子,尽显其高洁而不凡的品性。
诗的后半部分,诗人借菊花抒发自己的情怀。颈联中的“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”,想必也包括了诗人自己。他们如同篱笆下的菊花,虽然身处僻静之地,却能从秋风的吹拂中感受到岁月的变迁,
《菊花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此诗托物寄兴。首联描写故园中菊花淡放的情形;颔联写它像是一夜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。在淡然中凸现其品质;后二句则由菊花联系到自己。自陶渊明以来,菊花就是隐士、高洁的象征,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。全诗没有艰涩的意象,语言清新淡雅、浅近直白。
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,积霖既霁,灏气澄肃。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,乃治馔载醪,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。
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。至则舍舟就舆,经平林浅坞间,道傍竹石蒙翳,有泉伏不见,作泠泠琴筑声。予欣然停舆听,久之而去。至白云寺,谒魏公祠,憩远公庵,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。山多怪石,若卧若立,若博若噬,蟠拏撑住,不可名状。复有泉出乱石间,曰白云泉,线脉萦络,下坠于沼;举瓢酌尝,味极甘冷。泉上有亭,名与泉同。草木秀润,可荫可息。过此,则峰回磴盘,十步一折,委曲而上,至于龙门。两崖并峙,若合而通,窄险深黑,过者侧足。又其上有石屋二:大可坐十人,小可坐六、七人,皆石穴,空洞,广石覆之如屋。既入,则懔然若将压者,遂相引以去,至此,盖始及山之半矣。
乃复离朋散伍,竞逐幽胜。登者,止者,哦者,嘨者,惫而喘者,恐而啕者,怡然若有乐者,怅然俯仰感慨,若有悲者:虽所遇不同,然莫不皆有得也。
予居前,益上,觉石益怪,径益狭,山之景益奇,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。顾后者不予继,乃独褰裳奋武,穷山之高而止焉。其上始平旷,坦石为地,拂石以坐,则见山之云浮浮,天之风(风翏)(风翏),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。予超乎若举,泊乎若休,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,既而欲下,失其故路,树隐石蔽,愈索愈迷,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。时日欲暮,大风忽来,洞谷谽呀,鸟兽鸣吼,予心恐,俯下疾呼,在樵者闻之,遂相导以出。至白云亭,复与同游者会。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,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,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。
于是采菊泛酒,乐饮将半,予起,言于众曰:“今天下板荡,十年之间,诸侯不能保其国,大夫不能保其家,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。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,得安于田里,抚佳节之来临,登名山以眺望,举觞一醉,岂易得哉!然恐盛衰之不常,离合之难保也,请书之于石,明年将复来,使得有所考焉。”众曰:“诺!”遂书以为记。